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>武侠修真>满级考古大师> 一百七十九章 埋藏于历史之下的真相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一百七十九章 埋藏于历史之下的真相(1 / 2)

随着陈翰一声意义不明的发言,考古队的其他四人,都凑头围了上来。 “这是...赵眜?” 四个人,围着陈翰捧起的这枚玉印,全都皱起了眉头。 陈翰手上的这枚玉印,造型很简单。 方形,覆斗钮,横穿一小孔,印文篆体,阴刻“赵眜”二字,有边栏和竖界。 在秦汉印章里来说,算是最典型,也最普通的一种了。 称得上是平平无奇。 如果将材料从玉,改成铜的话,也没有丝毫违和之处,和低级贵族用的印,无甚差别。 但是,印制式普通,不代表这枚印就普通了。 “赵眜”二字的出现,可以说是颠覆了历史。 这枚玉印是出现在这座南越王墓,墓主人内棺里的。 就放在了墓主人的大腿内侧。 并且刻有私名! 显然,这枚印只有可能是墓主人的私印。 和那枚多出来的太子印不同。 太子印是公印,上代太子是墓主人的父亲,并且墓主人也被封了太子,那在法理上,这枚太子印是可以被继承的。 子承父业,从古至今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 但是,私名印不同。 作为私人所属的印章,这种印只能墓主人自己使用,并且死后一定会带到墓中陪葬。 这也是避免印主人死后,印章还被人乱用的风险。 在秦汉时期,能够拥有印章的人,必定得是有官位、有官职的人。 最起码也是有家有业的大地主。 每一枚印,都有其重要作用,或者是用于公务盖章,或者用于私业里的佃户、商人之间的调令。 只要盖了印,那就表示这件事印主人负责了。 如果是公务,印主人盖印之后,一旦这件公务出了什么事,印主人首当其冲要为其负责,轻则丢官,重则砍头。 私印,则是一般处理私家的事,比如家产、家业、家商队的事情。 如果下令并且盖印后,就可以调动家里的财力、物力了。 所以印章对秦汉时期的人来说,非常重要。 生前要随身携带,死后也要带入地下,避免被人冒用。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印那么小。 商代都能做几百斤重的青铜鼎了,秦汉时期的工艺,做不了巴掌大的印章吗? 当然做得了! 但是秦汉时期依旧是做方寸小印,因为方便携带啊! 赵胡父亲的太子印,是有可能出现在赵胡墓中的。 但是他父亲的私印,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他的墓中,只有可能在他父亲的墓里。 因为史料上,没有记载赵胡父亲的名字叫什么,所以现在也不知道他父亲叫啥。 但是这个“赵眜”,绝对不可能是赵胡父亲的名字。 出现在赵胡的墓里,并且是在内棺之中,那只有一个可能,这枚印就是赵胡的私印。 “西耳室内出土的封泥上,就有盖“眜”字的印章吧?” 李教授轻声说道:“看来,太史公是又记错了一个人名了啊。” 之前,他们还信誓旦旦的认为,作为和司马迁同期存在的诸侯王,赵胡的名字必定不会被司马迁记错。 这种错误太低级了,不符合司马迁那严谨的着史理念。 但是没想到,考古却给大家开了个大玩笑。 “或许,赵胡和赵眜,都是这位南越文王的名字,是一人二名?”陈翰有些不确定说道。 一人二名的情况还是有的。 特别是在君王身上。 避君主讳,始于秦始皇。 他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的名讳,就将楚地改为了荆地。 不过在秦时,这还是一种流于表面的避讳。 直到西汉开始,这种避君主讳才开始逐渐成为了制度。 比如刘邦登基后,原本春秋战国时“邦”才是国家,国度的意思,比如“秦邦”“宋邦”之类的称呼,非常常见。 反而是“国”字较少出现。 但是到了西汉之后,邦字就不再使用了,“邦国”只剩下了国,各诸侯都是诸侯国,彻底定下了“国”这个字的含义和作用。 之后的刘彻也是如此,登基后,原本二十等爵最高级的彻侯,就被改成了列侯。 后来的汉宣帝刘询,为人比较谦和,考虑到自己原名“病己”,在民间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,要是让民间避讳就太麻烦了。 于是他自己主动将名字从刘病己改成了刘询。 想到这些,陈翰越发确定的说道: “有可能,赵胡是这位南越文王在继位之前的名字,因为“胡”这个字在西汉也非常常见和使用,很难去让民间避讳,所以他就主动将名字改成了“眜”,这样想也是合理的。” 按理来说,南越国作为接受了西汉中央领导和封分的诸侯国,国君的名字是不需要让民间避讳的。 只有天子才能让民间去避讳。 可是老赵家向来都是表面一套,背地一套。 表面上是接受了西汉中央册封,但是实际上不听调也不听宣,在国中依旧以天子、皇帝自居。 那么,赵胡应该就会对“避君主讳”上心了。 胡这个字,在汉代可太大众了。 不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,而且作为人名使用也很频繁。 想要让整个南越国,都不用“胡”字,重新改一个字或者创造一个字,来代替“胡”,那太麻烦了。 他自己改个名字,倒是简单的很。 “眜这个字,就算是在汉代,也是很冷门的一个字。” “只有寥寥几句典故上,用到了这个字。” “将其拿来当做名讳的话,南越国民间就很容易避讳此字了,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。” 陈翰念念有词的说着。 他的解释,很和李教授与傅所长的想法。 他俩在短暂的惊疑之后,同样也觉得,这位南越文王一人二名,大概率是因为避君主讳而改名的。 至于为什么司马迁在史书上记载的是“赵胡”,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