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>武侠修真>满级考古大师> 一百一十七章 系统宕机了?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一百一十七章 系统宕机了?(1 / 2)

曾公求的墓,在被盗扰过,还能保存这么完好,出土了320件随葬品,这可把陈翰他们羡慕坏了。 比起好运的枣树林墓地,文峰塔这边接连发掘的M1和M2墓,都被盗扰的非常严重,只出土了几十件文物。 其中青铜器更是不足20件。 这也让社科院考古所的同志们,全都憋了一口气在胸口。 随州的这三个考古发掘项目,几乎是同期进行的。 进行三个项目发掘的各单位,自然也有那么一点点较劲的心理。 之前一直都是文峰塔墓地这边领先,先是发掘到了一代曾侯墓,发现了曾侯舆夸耀自己救了楚王的铭文。 这让“曾随之谜”,再次被国内学者们重新提起,广为热议。 不过这次的热议,不再是争论,而是通过曾侯舆编钟的出土后,大家已经纷纷抛弃了“曾灭随”“随灭曾”“曾随并立”等等猜测。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,曾随是同一国,基本已经是可以确定的事实了。 从学术界的角度来说,曾随同为一国,已经是母庸置疑的事情了。 毕竟曾侯舆编钟上都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被救的故事。 只是编钟上记载的故事主角是曾侯舆,而不是随侯。 以证据分量来看,目前传世的历史文献,分量是没有出土文物重的。 虽然史书上记载的这个诸侯国叫“随”,但是亲身经历,并且将经历铭刻在编钟上的这位诸侯却自称是曾侯。 一个是他人辗转收集打听之后,纪录下的历史。 一个是当事人的自述。 哪个更可信,答桉显然不言而喻。 只是为什么曾国在史书纪录上,却会被称为“随”,却依旧是一个困扰国内学者专家们的问题。 当然,一些历史学家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想。 包括陈翰认为的,也许这个“随”是指随地,曾侯治随地,所以就被称为随,也被不少专家提出。 只是这个事情暂时是不会有答桉了,而且可以预见久远的未来也不可能解答。 毕竟历史是过去式了,一些缺失了的记载,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问题,终究是不可能找寻到答桉了。 不过这不重要,只要确定了曾随是一国就行。 然后,编钟铭文上发现的“伯适”和曾国始祖“南公”之间的关系。 又再次引发了国内各大研究先秦历史的学者,热议和讨论。 他们这段时间,都一直抱着文峰塔M1号墓出土的铭文在不断钻研。 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。 有认为“伯适”并非是南宫适,他们其实是两个人的。 也有认为“南公”其实是曾国一系世袭的封号。 总之,各种对“南宫适”和曾国以及曾国世系的猜测,在学术界内部都快炒成一锅粥了。 只是,当枣树林墓地出土了一大堆礼器和乐器之后。 学术界的目光就齐齐从文峰塔这边,转到枣树林去了。 文峰塔这边的铭文反正就这么一百来个字,之后慢慢去考虑其中的信息也不迟。 枣树林这边可是新发现了一位曾公求欸! 而且出土的带铭文礼器比文峰塔墓地多太多了! 也许某一个礼器上的铭文,就解开了“伯适”的身份之谜了。 很快,文峰塔墓地的风头就被枣树林墓地抢走了。 陈翰倒是对此挺无所谓的,考古又不是一个争风头的行业,有啥好在意这些的。 不过,他对系统倒是怨念丛生。 最近一周,从北大到复旦再到西安大,还有各地的历史研究院,基本上都对曾随是一国,给出了肯定的看法。 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,在大部分学者专家眼里,已经足够证明曾国就是随国了。 可是陈翰脑海中的系统,却一直静悄悄的,一点反应都没有。 一开始,陈翰还以为是没有以论文的方式确定这个研究成果。 于是他就花了三天的时间,写了一篇“从曾侯舆编钟确定随国就是曾国”的论文。 然而,论文写好了。 系统却依旧一点动静都没有。 不信邪的陈翰,在请示了孔建文之后,立马就将论文投给了《汉江考古》。 上次写喇家遗址相关论文的时候,可是论文投稿后,立马就触发成就奖励了。 结果,论文投递出去之后,系统还是没有反应。 这搞得陈翰都以为,自己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系统,是不是宕机了? 还是这就是个劣质系统,时灵时不灵的? 但是当他细细检查一遍系统页面时,却发现在成就那一栏,他取得的唯一成就“科研新人”,后缀的(1/3),已经变成了(2/3)。 也就是说,这篇给《汉江考古》投递的论文,已经被系统认可了。 “那我的任务奖励呢?” 看着依旧是“进行中”的系统任务,陈翰那叫一个懵啊。 论证曾随是一国的论文都被认可了。 这难道还不算是解开了“曾随之谜”吗? 握了握拳,陈翰在心里暗自猜测。 那只有最后一种可能了。 文峰塔墓地中,可能还埋有一件,可以直接证明曾随就是一国的文物,还没有现世! 也许是一个记录了“曾侯治于随”的鼎,也许是什么其他带有“随”字铭文的礼器! 念及于此,陈翰也不继续在宿舍里折腾他的论文了。 他挎上工具包,立马就走出宿舍,奔赴发掘现场。 文峰塔墓地已经勘探出来的墓葬一共有66座,其中土坑墓54座、砖室墓12座。 这些都是在建筑工地范围内的,也就是需要抢救性发掘的墓葬。 那12座砖室墓不必说,肯定不是先秦时期的。 虽然说最早的砖室墓可以追朔到战国晚期,但是那只是孤例,而且远在陕西。 两湖地区的砖室墓,最起码要在东汉之后才广为流行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