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>历史军事>三关军> 第100章 京城沦陷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0章 京城沦陷(1 / 2)

火烧雁殇堡的消息传来,朝堂大乱。 京城皇宫,三和殿上,德佑宗吓得脸色苍白。 兵部尚书名秀强忍着心中悲痛,奏报着当前战局。 “目前,南线15万大军和南北大营10万大军已驻扎在京城外北侧;东线10万大军和各府征调地8万兵马已驻扎在京城外东侧;新征集的50万新兵已在城西和城南集合完毕,正在操练。” 德佑宗问道:“那依名尚书之见,如此兵力能否挡得住金鹰的百万铁骑呢?” 名秀顿了一顿,其实他也心中无底。 龙虎关40万精兵,三将关30万大军和云海关20万大军,共计90万大军依据高墙坚城,都未能挡得住金鹰铁骑的脚步。以目前所拼凑的90万将士而且近半新兵来说,他确实心中无底。 名秀遂道:“只要陛下一声令下,全军将士必将誓与京城共存亡!” “陛下千万莫听名秀之言。名秀看似日夜忙碌,实则才浅无能,臣告他五状罪: 一则他见识短浅,不称其职。名秀主管兵部,未能提前发现金鹰之端倪,以致我国仓促应战,连丢三关。 二则他治兵无方,调兵无度。名秀调度南北大营10万兵马,分别支援崤函关和四方府,以致遭敌伏击,全军覆没,若不是保京王从中阻拦,南北大营20万大军将遭灭顶之灾。 三则他不明情势,全局谋划。未能及时撤回雁殇堡、四方府、崤函关40万余万大军,与南北大营、东南两线合兵一处,再作决战,以致使40余万大军白白丧命,无一生还。 四则名秀性情残暴,包庇子弟。其子名珠生性凶残,滥杀无辜,竟以三颗百姓人头以祭成人礼。 五则他气度狭小,挟公济私。名秀曾经无端怀疑国之重臣-丞相大人暗杀其子名珠,并私通红尘三友谋杀丞相大人,甚至还想杀上紫金殿,完全不将朝廷和皇室打在眼中,亏得保京王大人和荡冠王大人从中阻挠,这才未使其阴谋得逞。 如此五则罪状,名秀真乃国家之蛀虫、民族之灾难,臣与他同班共列,真是羞愧万分。”吏部尚书愤愤地说道。 名秀大怒,正欲上前辩解。 礼部尚书出班道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当今金鹰王国气势正盛,三关百万大军,都未能抵挡其脚步。 如今京城一帮散兵游勇,拼凑之军,何以抵抗? 臣建议,速带百官南迁,依托莽江之天堑,积蓄力量,再收失地。” 工部尚书上前道:“陛下,臣赞同礼部尚书之言。莽江天堑,宽约十里,终年不封。 北方之人,不习水性,不惯舟橹。况且没有三年五载,金鹰根本造不出众多船只,载百万大军过江。 迁都江南,速命东海水师移防莽江,依托莽江之天堑,阻击金鹰之锋芒,再做长久打算,方为上策。” 户部尚书道:“陛下,江南之地,天杰地灵,人口众多,英雄辈出,地产丰腴,乃是鱼米之乡。 迁都江南,再招募兵勇,攒齐钱粮,备其军械,积蓄力量。 同时下诏江北各地,以府县为单位,各自为阵,与敌周旋。 再过十年八载,当金鹰王国斗志已减,锋芒已失之时,陛下再挥师北上,南北应和,必将大破金鹰,收复失地。” 刑部尚书道:“陛下,我国尚有90万大军,近半精兵,依托莽将之天堑,必阻金鹰军队于江北而不能跨江半步。 移都江南,苦练精兵,而后伺机而动,收复失地,实为上上策。” 德佑宗被众位尚书说得头晕眼花,神经错乱,遂看向丞相。 德佑宗真的不想再看见丞相一眼,但是,如今他心中慌乱,毫无主张,本能地只能寄希于丞相。 丞相上前道:“陛下,前大越王朝,八王作乱。越明皇迁都青岚,而后卧薪尝胆,奋发图强。 八年后挥师北上,大破八王之乱军,再度做主洪莽。 越明皇因能忍一时之气而放眼将来,不拘一隅而着眼全局,最终收复北地,统一江山,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。 今金鹰王国气势正盛,臣以为应避其锋芒。众大臣所议迁都江南,都是以国为重,忧国忧民之举,实为上策。” “陛下,万万不可放弃京城! 京城丢失,大半河山沦丧,亿万百姓将生活于金鹰铁蹄之下,生灵涂炭。 只要陛下坐镇京城,便可壮我军威,稳我军心,万千将士将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与金鹰铁骑誓战到底!” 名秀心中着急,急忙劝阻。 “名秀,你这祸国殃民之人,真乃国家蛀虫。三关百万精兵未能挡住金鹰铁骑,现近一半新兵,何以保卫京城?”丞相骂道,“我看你不将圣上人头送于金鹰钢刀之下,你心中不甘!” “你,你,你……” 名秀没想到丞相居然会说出如此之话,气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。 “众爱卿听旨。”德佑宗道。 文武两班大臣躬身侯旨。 “迁都青岚府,工部尚书听令。” 工部尚书出班侯旨。 “速速征调莽江各地船只,先运皇室百官,再渡将士,明日启程。” “臣遵旨!” 火烧雁殇堡,金鹰铁骑未损一兵一卒,就消灭了雁殇堡内40万守军,这让阿萨可汗意气焕发,精神大振。 阿萨可汗长刀一挥,90余万金鹰铁骑一路南下,直逼大德王朝第二大城市——洪阳城。 此时,洪阳城早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,未有一兵一卒驻守。 金鹰铁骑继而踏过洪水冰面,一路南下,未遭任何抵抗。 三日后,阿萨大可汗率金鹰铁骑抵达大德王朝京城堾丽。 京城的城墙已经清晰可见,九门大开,百姓仓皇逃窜。 阿萨大可汗心中万分激动,千百年来草原人民心中的梦想、未能实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