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>历史军事>大明元辅> 第277章 战后波澜(四)疏争功过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77章 战后波澜(四)疏争功过(3 / 3)

这个人对利禄很是在意。他最初封的伯爵不是世袭的,结果在他的反复要求下,朝廷觉得他是个老臣,应该给他一个面子,就给了他世袭的资格。

后来明英宗复辟的时候,他也稍微参与了一下,可是在赏赐的时候却没有他,这位老先生又一次上书要赏赐,理由是什么呢?

原来在英宗复辟的时候,他的儿子王祥确实是参与了,可是在混乱中被一些将士们给撞到了,还差点被踩死,没有什么光荣事迹,所以在封赏的时候大家都不记得还有这么个人也参与了,也就没有申报。王骥不乐意了,上书自表其功,英宗大概也没料到这位爷如此没脸没皮只要好处,捏着鼻子封了王祥为指挥佥事。

再然后是兴济伯杨善。杨善封为伯爵其实也跟军功没有半点关系,他是英宗“夺门之变”的功臣,在天顺元年正月封为兴济伯,岁禄一千二百石,而且给了他世袭的资格。

与之形同的还有武功伯徐有贞。徐有贞和杨善一样,也是英宗“夺门之变”的功臣,在天顺元年三月封为武功伯。

此后便到了威宁伯王越。相对于王骥是征伐南方土司立下了军功,王越则是征伐北方鞑靼立下了军功。之前说过,明朝在南北用兵因为强弱大不相同,所以南方动辄斩首几万、十几万,而北方呢?斩首几百就是大捷了。

王越因在战争中率军斩首三百五十级,被封为威宁伯,岁禄一千二百石。后来又在战争中斩首一百二十人,增加岁禄四百石,再后来又立了一个小功劳,增加岁禄五十石。

可是王越并不满足,他期望能够得到封侯,可是明朝的制度在那里摆着,文臣是不可能封为公侯的。于是这下倒好,王越发不出不做文官了,自请担任武职,这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。因为他那会儿已经到了明朝中期,武将的地位已经远远不如初期了,可是王越为了封侯也管不了那么多,于是佩“平胡将军”印,担任总兵官,可是人算不如天算,到了最后也没本府封侯。

最后一位就是新建伯王守仁,这位之前说过两次,就不必再说了。

总之,大明朝文官封爵一共就这九位,只有李善长是真正以文治之能封爵,刘伯温虽然是文臣但献战策,另有三人是劝进或参与复辟有功,剩下的都是武功封爵。

换句话说,实学派方面也看到了高务实有被武功封爵的可能,因此搜肠刮肚想到了比照李善长的方式来争取让高务实“文治封爵”——李善长封爵韩国公之后可是担任左丞相的,那么高务实如果也能依次操办,就不影响他继续辅政了。

想法虽好,但这能如愿么?

----------

感谢书友“一路色友”、“曹面子”、“书友141216122515977”、“klauszx”的月票支持,谢谢!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